科技创新人物中国煤炭网(科技创新典型人物)
本文目录一览:
- 1、2022年四位科技向善领军人物
- 2、孟祥瑞的身份简介
- 3、王继仁的简介
- 4、尚海涛的人物生平
2022年四位科技向善领军人物
2022年四位科技向善领军人物?答案是谢尔盖·布林 目前全球第12大富豪(净资产估计为780亿美元)的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据报道已捐出近11亿美元资助帕金森氏症研究。他是少数几个为特定疾病捐款超过10亿美元的健在者之一。 布林已悄然成为有史以来帕金森氏症研究的最大个人捐助者。具体来说,他利用自己的技术背景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帕金森氏症的研究。《福布斯》杂志称,他的慈善努力以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协调配合的方式为帕金森氏症的基础研究提供资金。
罗恩·古特曼
所以以上是2022年四位科技向善领军人物
孟祥瑞的身份简介
孟祥瑞 - 淮南市政协副主席
孟祥瑞,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吉林洮南人,民革成员,1990年1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
现任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淮南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孟祥瑞
出生日期
1965年10月
民 族
汉族
国 籍
中国
目录
1人物简介
2科研情况
3教学情况
4研究方向
5获奖情况
6出版论著
1 人物简介
2 科研情况
3 教学情况
4 研究方向
5 获奖情况
6 出版论著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人物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1983年09月--1987年07月,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采矿工程专业学习;
1987年07月--1990年01月,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
1990年01月--1992年12月,淮南工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助教;
1992年12月--1996年12月,淮南工业学院采矿工程系讲师(其间:1993年2月-1995年12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采矿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为淮南工业学院定向培养,承担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6年12月--2000年07月,淮南工业学院资管系副教授(期间:1999年5月-2000年5月在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0年07月--2000年12月,淮南工业学院资管系教授;
2000年12月--2003年12月,淮南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教授;
2003年12月--2005年11月,安徽理工大学资管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博导(其间:2004年4月兼任民革淮南市委主委);孟祥瑞
孟祥瑞
2005年11月--2007年08月,安徽理工大学资管系主任,教授,博导,民革市委主委;
2007年08月--2008年01月,安徽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教授,博导,民革市委主委;
2008年01月至今,淮南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安徽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处处长、教授,博导,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学校优先立项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2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副校长。
科研情况折叠编辑本段
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小组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大型企业委托开发的横向科研项目二十余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煤炭学报》、《System Science and System Engineering》、《Co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ISTP收录20余篇,出版《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等教材12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5项、获第七届"煤炭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安徽省 "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淮南市优秀青年"、"安徽省高校优秀教师"和"煤炭教育先进工作者"。
承担的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及其他横向课题20余项。主要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GIS的矿井巷道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项目批准号:50674002, 26万元。
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0047111),厚煤层全高开采系统集成优化技术,4.5万元,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3.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kj107zd)《煤炭企业ERP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5万元,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
4.淮北矿区采场及回采巷道支护设计支持系统与工程实践,35万元。
5.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的关键技术研究,36万元。
6.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煤矿大硐室软弱围岩锚索网注支护技术研究,30万元。
教学情况折叠编辑本段
讲授博士、硕士生课程 :《矿业系统工程》、《可靠性理论及工程实践》、《数值计算在采矿中应用》、《专业英语》、《高级算法》;
讲授本科生课程:《数值计算》、《矿业工程概论》、《矿业系统工程》、《高级程序设计》等课程;
承担本科生其它教学环节:多次承担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矿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指导研究生情况: 指导硕士生26名
研究方向折叠编辑本段
矿业系统工程;
现代开采理论与技术;
岩土工程计算力学矿山压力与控制。
特殊条件下采矿理论与技术
获奖情况折叠编辑本段
"HMI激化剂",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产高效水力采煤生产系统优化研究",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高产高效优化研究",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综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合理布置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淮南潘谢矿区缩小防水煤柱试验研究",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
2001年获"淮南市优秀青年"称号
2001年获"安徽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获第七届"煤炭科技青年奖"
2004年获第四届安徽省青年科技创新奖。
省高校"十五"优秀人才计划入选人员"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出版论著折叠编辑本段
出版各种专著、论文独撰或第一作者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
1、孟祥瑞等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2、孟祥瑞等编著,管理信息系统,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5
3、孟祥瑞等编著,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4、 Meng Xiangrui, Technology of System-Integrated Optimization of Full-seam Mining in Thick Coal Seam,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Coal Utilization Fuel Systems,March, 2003
5、Meng Xiangrui,The Optimum Model and It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Coal Quality Balance J.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March 2000
6、孟祥瑞等,矿井采掘计划辅助编制系统的开发,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1
7、孟祥瑞等,水力采煤生产管理专家模拟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1)
8、孟祥瑞,"采掘生产系统预测模型及其应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1999.9
9、孟祥瑞,"高产高效水采生产系统优化研究",中国煤炭,1999.6
10、孟祥瑞. 舒航,煤巷锚杆支护设计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煤矿自动化 1999年04期
11、孟祥瑞,煤水提运系统能力优化,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03期
12、孟祥瑞. 王德润. 谢广祥. 水采矿井生产系统分析及改进,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7期
13、孟祥瑞. 蓝航.,厚煤层全高开采系统集成优化技术,中国煤炭,2002年12期
14、孟祥瑞. 蓝航. 何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顶煤冒放性评价算法,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
是这个人吗
王继仁的简介
王继仁:1956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评价中心主任;2009年及2011年,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辽宁省攀登学者,入选2013年度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王继仁教授是我国煤矿防灭火知名专家,一直从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炭自燃火灾和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率领团队长期工作在实验室、奔波于现场,重点研究煤矿自燃火灾预防理论与技术。根据煤氧化自燃形成的特点,率先应用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理论对煤自燃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基于量子化学的煤自燃理论,建立了煤自燃难易的判定、自燃火灾预测预报、煤阻化改性、采空区隔氧惰化等一整套防灭火技术体系,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两次承担了全国45个高瓦斯矿区会诊工作,5次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重特大事故调查工作。
20余年来,在以煤矿自燃火灾预防为主的研究方向上,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炭自燃机理及预防技术基础”及面上项目2项,“七五”以来的国家科技攻关(支撑)专题“煤自燃危险性测试与评价分析技术”等14项,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2项,“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自燃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等矿井防灭火工程项目42项,遍及大同、神东、平庄等20多个矿区。主持完成的“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火灾防治关键技术”成果分别获得2008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出版了《煤自燃量子化学理论》、《预防煤炭自燃阻化机理》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现代化煤矿生产技术》等著作7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8篇,EI、ISTP检索47篇。矿业工程学科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王继仁教授长期工作在本学科教学科研第一线,主持制定了采矿、安全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讲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十余门,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矿业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博士、硕士生113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煤炭行业的科技骨干和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我国煤炭科技进步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王继仁教授曾任煤炭工业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日本九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家现代采矿与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灭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确定为辽宁省首批十大科技领军人才,2011年确定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2006年荣获国家安监总局全国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工作突出贡献奖,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82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00年5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矿井瓦斯灾害治理与利用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30余名。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巷道积聚瓦斯安全排放控制技术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交叉钻孔扩孔预抽煤层瓦斯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等40余项,获奖7项,对全国6个矿区的30多对矿井进行了安全评价。其中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沼气特厚煤层分层同采无煤柱开采,87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低浓度(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的研究和钻孔采中抽放邻近层瓦斯,分别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岩体应力状态研究与矿井动力现象区域预测和矿井通风安全与自然发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两项课题均获国家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教学项目矿井通风实验坑道系统的建设开发与利用,1997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矿井通风仿真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2002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等奖。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尚海涛的人物生平
尚海涛,1940年8月生,河南省孟津县人,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煤矿现代化建设专家,全国优秀企业家。1963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采煤专业后备分配到山西潞安矿务局工作,先后在局机关劳资处、五阳矿、王庄矿任技术员、生产技术科长、综采办主任;1980年任石圪节矿总工程师;1982年任潞安矿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85年3月开始任潞安矿务局局长。在潞安矿务局期间,先后主持了两次大的煤矿主导技术(采煤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他主持会引进的波兰柯马路节式支架进行十余次改进,并以此投产成功;以后又用国产设备连续三年创造全国最高纪录。1988年全局实现综采机械化,并达到队队生产超百万吨的全国最好水平。第二次技术革命时综采放顶煤的实验成功。此项实验创造发展了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新技术。他所领导的技术攻关小组在综放工艺、综放技术和配套设备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其中低位放顶煤支架、框架式运输机和E型巷道布置等,均属原创技术,属世界领先水平,都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潞安矿务局利用综放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首先创日产1.65万吨,月产31万吨和年产253万吨的综放队纪录。
尚海涛还提出了以综放为核心技术,建设集约化生产的“四一型”矿井模式,并在漳村矿实践,1993年漳村矿建成了第一个“四一型”矿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高效新路子。由于他始终致力于煤炭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及现代化矿区工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了煤矿技术进步高效率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建设了中国第一个煤炭工业现代化矿井,开创了中国煤矿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被称为中国企业科技进步的“潞安模式”。由于尚海涛对我国煤矿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贡献,1987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并获“金球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七届人大代表。
1995年10月,尚海涛调到煤炭工业部任总工程师;1998年4月,任国家煤炭工业局中国煤炭经济技术咨询中心主任。他还是中国矿业大学、山西矿业大学、中国管理科学学院、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兼职教授,兼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执行理事、中国企业协会执行理事、中华教育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作为焦作工学院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兼职教授,尚海涛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