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寻求幸福人生的知识点(在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
本文目录一览: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怎么理解
经济学家对建立幸福公式也不甘落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这是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幸福公式了。这个公式中的幸福,只有两个因素,一是你所能够获得的效用,二是你的欲望。效用是人消费某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是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需要程度。所表明的是效用确定的情况下,功利心越小,幸福越高,功利心确定的情况下,效用越大,幸福越多。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物品的缺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且能够很好地将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层面研究的是个体以及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将地区、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收入与生产、物价、国际贸易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什么是幸福经济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追求幸福人生的联系
可以从两点展开:
1.满足高层的需求比满足低层的需求的幸福感更强烈。
2.显意识的欲望与潜意识的需求的差异越小,满足欲望的幸福感越强烈。
幸福经济学简述幸福的特征
《幸福经济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适时出版,为我们研究幸福经济和幸福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幸福既然具有终极目标意义,为什么人类还存在这么多的认知误区与行动陷阱?该书或可为我们解开心中迷惑。
该书分为三篇。第一篇立足个体,从人的“认知、行为、情绪”开始,探索幸福、幸福经济、幸福经济学。本书融合了东西方先哲的智慧思考与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主张“知行感合一”的幸福——在认知层面少些纠结,少些对抗,多些“大其心(容天下之物)”的接受、一致、欣赏、感恩,多些认知的“至简、至上、至真”,成为一个“心正、意诚”,意义感和使命感充足的人;在行为层面少些忙碌,少些被动,多些“上其行”的真诚担当,多些“至义、至善”,成为一个“顺势合赋”、潜能得以充分挖掘的人;在情绪层面少些忧恼,少些怨恨,多些“和其情”的美感体验,多些“至乐、至安、至美”,成为一个积极、快乐、心安的人。当今,太多的外在无效信息,会导致个体“内在信息难以达成一致,内在价值观难以确立并坚定,内在意义感难以捕捉并恒久,行为难以惟精惟一、卓尔有效,幸福感难以获得并持续”。唯有“动静等观”,做到“静能安,动能专”,才能不断提高幸福基数值。
第二篇,以幸福为目标,聚焦生命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作者着力探讨如何将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均衡配置于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际(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方面,使个体几十年的生命体验达到最优。个体追逐物质、名望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虚名和物质财富的堆积都无法必然保证心安。幸福的真谛,在于“物”更在于“人”,在于“外”更在于“内”。
当代,借助数理手段,中外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将人与物的关系探讨得淋漓尽致,但这绝非人类生活的全部。在货币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简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实践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亲情、社会贡献等“无价”被严重忽视。实际上,恰恰是这些无价的“非商品”,决定着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忽视“无价”会导致生命资源严重错配,现实中如此事例比比皆是。在人生的殿堂中,“无价”的拱顶之石若被“有价”的横流物欲淹没与动摇,生活之大美定会逝去,生命之神圣定会坍塌。
第三篇,民生幸福与财税责任。作者的原本专业领域是财政学,本篇是对幸福问题的宏观层面研究,自然会认真探讨政府的财政担当、幸福固然需
经济学观点回答:“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在国际社会,这个标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提出。
GNH政策主要观点是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所以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这个指标的提出,一开始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它很重要,要和GDP和GNP一起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认为,只要人们理解幸福与消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观点,就能改变人们对真正是什么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认识,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并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成为监控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态势,了解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成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的组成部分。”
希望能帮助到你啊,知道的就这些了。
为什么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学习经济学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也许在开始学习经济学时,你并不会感到它有多少用,起码不会立竿见影,学了就可以有效。但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有一天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分析问题的水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了。有了这种素质,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对人生也更充满了希望,你人生的路会走得更好。这时,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萧伯纳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