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 呕吐)
本文目录一览:
呕吐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
①病在胃: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厌食,呕吐酸腐,大便秽臭,纳差,口干咽燥,胃脘嘈杂;苔黄腻,脉滑。
②病在脾:呕吐痰涎,脘腹痞满,食欲缺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滑或细弱。
③病在肝: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攻窜胀痛,口苦;脉弦或弦细。多由情志失调触发。
(2)辨虚实
①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呕声宏亮,吐物量多,体壮脉盛。
②虚证:发病缓,病程长,呕声微弱,吐物量少,体虚脉弱。
2.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疗原则。偏于邪实者,针对病邪分别采用解表、清暑、利湿、化痰、消食、导滞、攻下、理气或催吐等祛邪之法。偏于正虚者,可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以扶正。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顾。
3.应急措施在暴吐确诊后,应视病情及时采取止吐或催吐等应急措施,切忌在不明病因情况下滥用止吐方法治疗。
(1)止吐法:用制半夏15g,生姜3g,水煎服以止呕吐。
(2)催吐法:对暴饮暴食或误食毒物、药品等引起呕吐者,应采用催吐法,以因势利导。可用鹅毛、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部以引起反射性呕吐,也可用瓜蒌0.5g,藜芦0.5g研细末吞服。
(3)攻下法:对大便不通者,还应攻下,以排除余毒或积滞。用生大黄粉3~6g吞服,也可用大承气汤水煎服。
(4)液体疗法:对剧烈呕吐,耗伤阴液严重者,应采取液体疗法,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中医小儿运动呕吐是怎么回事
中医治疗小儿呕吐呕吐是胃内容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本病无年龄和季节的限制,但以婴幼儿较多见,夏秋季节较易罹患。
中医认为小儿呕吐病因,多由于伤食、胃热、胃实、肝气犯胃,惊恐等引起。
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病因复杂,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病理,所以根据病因,再结合导滞、清热、温中、疏肝、镇惊之法,标本兼治。常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黄连,竹茹,法夏,丁香,吴茱萸,白芍,川朴,全蝎。
1.乳食积滞。主症:呕吐暖馊、乳块,胃口不好,腹胀,夜睡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植6 克,神曲6 克,陈皮6 克,半夏8 克,茯苓10 克,连翘10 克,莱菔子10 克,谷芽15 克,麦芽15 克,竹茹6 克。
方解:山植,神曲,菜蔽子,谷、麦芽消食;法夏,陈皮和胃止呕;茯苓健脾;连翘清热散结;竹茹清胃热止呕。
加减:大便不通,体质实者,可加大黄3 克、帜实6 克以通肠降逆。
2.胃中积热。主证: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面赤唇红,便秘或臭秽,小便短而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和胃。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3 克,法夏6 克,陈皮3 克,茯苓10 克,甘草3 克,枳实6 克,竹茹6 克,大黄5 克,花粉8 克,黄芩8 克。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降逆;枳实行气导滞;竹茹清热止呕;大黄通肠和气止呕;花粉生津止渴,黄芩清热泻火。
加减:呕吐不止,加代赭石15 克降逆,食滞加谷芽15 克,麦芽15 克,山植8 克,暑天呕吐加藿香8 克(后下),荷叶15 克,滑石20 克,知母10克,清热解暑,芳香化浊。
3.脾胃虚寒。
主症:食久方吐,或者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药:丁莫理中汤加减。
丁香5 克,吴莱莫4 克,党参10 克,白术10 克,干姜1 克,甘草3 克。
方解:党参、白术、甘草扶脾益胃,补益中气;干姜、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清水,腹痛绵绵加附子5 克、肉桂3 克,以温阳散寒;脾虚夹食呕吐而乳食不化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0 克、白术10 克、云苓10克、甘草3 克、木香5 克、砂仁3 克)。
4.肝气犯胃。主证:暖气频频,呕吐酸水,胸胁胀痛,易怒易哭,精神郁闷,舌红苔厚腻,脉弱。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方药:解肝煎。
白芍10 克,苏叶8 克,砂仁3 克,厚朴6 克,陈皮3 克,法夏6 克。
方解:白芍缓肝之急,合苏叶舒肝之郁气,砂仁、厚朴调理脾胃气机;陈皮、法夏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烦躁加黄连3 克、吴茱萸4 克。
5.惊恐呕吐。主证:多因受惊恐而致,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
治法:安神镇惊,和胃止呕。
方药:全蝎观音散。
全蝎1 条,丁香3 克,法夏6 克,陈皮3 克,扁豆12 克,茯神10 克,木香5 克,代赭石15 克。
方解:全蝎、茯神、代赭石镇惊安神,木香、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党参、扁豆健脾和中。
加减:手足抽搐者,加钩藤6 克,蝉衣5 克;舌红有热,加黄连3 克、竹茹6 克;痰热上涌呕吐痰诞者,加黄连3 克。
6.胃阴不足。主证:干呕无物,时时发作,口干,口燥,烦躁不卧,胃纳减少,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午后低热,尿量可,大便于结,舌红干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益胃汤加减。麦冬10 克,沙参10 克,石斛10 克,玉竹10 克,花粉6 克,竹茹6 克。
方解:麦冬、沙参、玉竹、石斛、花粉均为养阴生津之品,竹茹清热止呕。
加减:阴较伤者,加生地、元参、雪梨汁;大便于结,加郁李仁、火麻仁。
呕吐的辩证分析有哪些?
吐出物常能直接反映病因,病变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亲自观察呕吐物。若呕吐物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化热;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犯胃;吐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吐痰浊涎沫,多为痰饮停胃;泛吐清水,多为胃中虚寒,或有虫积;只呕吐少量粘沫,多属胃阴不足。
辨应止应吐之病人
临证见呕吐病人并非都要止呕,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正确处理。一般来说,呕吐一证,多为病理反应,可用降逆止呕之剂,在祛除病因的同时,和胃止呕,而收邪去呕止之效。但若属人体自身祛除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胃中有食积、痰饮、痈脓而致呕吐者,此时不应止呕,待有害物质排除,再辨证治疗;若属误食毒物所致的呕吐,应按中毒治疗,这类呕吐应予解毒,并使邪有出路,邪去毒解则呕吐自止,止呕则留邪,于机体有害。若属服药不当产生的毒性反应,则应减量或停药,除非呕吐剧烈,否则亦不必止呕。
辨可下与禁下呕吐之病
一般不宜用下法,呕吐可排除痈脓等有害物质,遇此种呕吐,或可涌吐,而不宜下;兼表邪者,下之则邪陷入里,不宜下;脾胃虚者,下之则伤脾胃,不宜下;若胃中无有形实邪,也不宜下,否则徒伤胃气,故仲景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戒。若确属胃肠实热,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而致浊气上逆,气逆作呕者,可用下法,通其便,折其逆,使浊气下降,呕吐自止。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可见呕吐原则上禁下,但在辨证上有灵活性,应辨证论治。
从中医来说,呕吐有哪些分类?
综合各方面,从中医最基础的角度谈谈呕吐的分类和治疗思路。
第一种,寒邪伤胃导致,天气凉了,不慎腹部着凉等,导致外寒伤胃,胃气上逆而呕吐,因为寒气有收敛凝滞的特性,所以呕吐的时候经常会有腹痛,稍微重一点的会出现上吐下泻,此外还有怕冷,发热,寒颤等感受风寒的症状,这种的治疗思路是暖胃、和胃、降逆,在生活和饮食上可热敷一下腹部,多喝一点暖胃驱寒的汤。
第二种,胃中有热邪,火热之邪侵犯胃,或者食物堆积胃部化热,导致火热之气冲逆,胃气不降而导致呕吐,这种呕吐,经常有腹部胀闷,泛酸,舌苔黄腻等表现。大多数的呕吐都是属于胃寒,是否属于有火热之邪导致的呕吐,需要详细辨证之后,采用清热,滋阴的方法治疗,饮食注意少吃多餐,清淡一些。
第三种,肝胆气逆导致的呕吐,肝属木,胃属土,木克土,如果肝胆郁结有病,气机横逆犯胃,导致呕吐,这种情况主要有这些症状,胸、肋骨等位置疼痛,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口苦、舌苔黄。这种是因为肝气郁结导致的胃气上逆,治疗思路就是疏泄肝胆,和胃降逆,生活中注意调节情绪,放轻松,休息好,这有助于早点恢复。
第四种,脾生病运化不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如果脾生病了,那么运化就不能正常的进行。食物和痰湿浊气停留在胃部,导致呕吐,这种情况主要有这些症状,胃部、腹部胀满,没胃口、吃不下东西。对于脾胃运化不好导致的呕吐,治疗思路是健脾和胃,降逆止吐,如果还有胃气虚,那么应该健脾益气,在生活饮食上,不要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吃容易消化的。
第五种,肾病气逆导致的呕吐,如果肾病了,收不住气,阳气上浮,导致胃气逆乱而呕吐,这种情况的病机在于脾肾阳虚,治疗按照少阴病四逆汤方法治疗。
第六种,胃气衰败导致的呕吐,这种一般是大病、久病之后出现呕吐,是胃气比较虚弱了,这种情况应该特别注意,属于危重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关键在于救胃气,胃气好则身体逐渐有基本的动力去恢复。
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呕吐
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呕吐
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呕吐,宝宝抵抗力比较差,呕吐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是肠胃问题,家长需要学会辨别造成孩子呕吐的原因并有效处理这种情况,以下是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呕吐方法。
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呕吐1
降逆止吐法
中医治疗应根据辨证论治法,对脾胃虚弱的宝宝可采用“健脾胃法“以及“降逆止吐法”来治疗:
由于积食引起的呕吐,可给宝宝服用中成药保和丸、王氏保赤丸。*脾胃虚弱的宝宝可用香砂六君丸。大宝宝常用的汤剂为:党参、白术、山药、陈皮、姜半夏、茯苓、大枣、北沙参,煎汤,每日一剂。“火丁疗法”
有一种名中医祖传法——“火丁疗法”,即压舌根法,以此法治疗宝宝呕吐很有效。操作方法简单便捷,医生只要用食指蘸少许冰硼散,快速压迫宝宝的舌根部位,隔日1次,共3次就可见效。
小儿推拿法
如果宝宝经常在进食后呕吐,爸爸妈妈不妨在家中尝试小儿推拿的捏脊法,此法对营养不良、腹泻、呕吐都有一定效果。
操作方法:从宝宝的尾骶部向上按摩至颈后部。做手法时,用两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皮肤轻轻捏起,同时向上提,然后拇指向食指方向搓动,均匀地前推至颈部大椎穴为1次,约10~15秒,每天推拿15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中医食疗方
1、山药养胃粥方法
取大米或黄小米100克,山药150克,加水一起煮成粥,分次食用。功效:大米、黄小米可养胃,山药健脾。
适合对象:6个月以上脾胃虚弱的宝宝
2、丁香姜汁奶方法
取牛奶250毫升,姜汁15毫升,丁香2粒,白糖适量。将丁香用纱布包裹与牛奶及姜汁同煮沸,去丁香,加白糖饮服,每日1次,连服15天。功效:牛奶养胃,姜汁止吐,丁香降逆理气。适合对象:1岁以上经常呕吐的.宝宝
3、白萝卜汁方法
取白萝卜1个,洗净切块状后捣烂,榨汁,隔水炖熟。每次饮用15毫升,每日3次。功效:白萝卜汁有顺气消食、防止呕吐的作用。适合对象:喂养方法不当引起呕吐的宝宝。
如何预防和治疗宝宝呕吐2
1、尚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儿,哺乳的时候不要太急,哺乳姿势要正确,哺乳过程中不要经常变动体位。哺乳后最好把婴儿竖抱起来,轻轻拍婴儿背部。不要哺乳后立马换尿片,这样很容易引起呕吐。
2、宝宝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一次吃得过多。不要追着喂食。相信孩子,当孩子不吃了就不要再喂食。另外,尽量避免孩子在进食的时候哭泣。
3、尽量不要吃冷饮和生冷食物。宝宝的肠胃比较娇嫩,受到过冷刺激很可能会引起呕吐。另外,进食生冷食物和冷饮也可能会引起肠胃炎。
4、注意卫生。一定要勤洗手,不吃脏的食物,不吃没有清洗过的水果。隔夜的食物也尽量不要给宝宝食用。
5、经常到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尽量不要到人多密闭的场合,以免感染疾病。
发生剧烈胃痉挛、呕吐不止时,可服两粒云南白药胶囊,呕吐可止。
医嘱服用含蓖麻油工镁盐等药品时,可给病脸含服一些坚硬的冰糖块或口香糖。这样可除去药物引起的恶心感。但若是糖尿病患者,应禁用冰糖,只用口香糖。
姜、竹绒熬水喝,可止胃寒呕吐。
孩子一到晚上就恶心呕吐,白天没
这个应该和孩子的消化不良有关系,因为白天孩子的活动量大, 而且吃饭也不那么好好吃,顾着玩儿,一到晚上就吃挺多又不运动,造成积食,容易咳嗽呕吐,或者吃饱了受凉了等,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就会找到原因了。实在不行就去看医生。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