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记录约定工资和合同不一样(聊天记录和合同有出入)
求助:合同上的工资与最开始谈的不一样,该怎么办?!
不要有顾虑,确实是坑了你的话,先心平气和找他们谈,谈不拢就只能走人了,毕竟还在试用期嘛,找工作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过要是你很想留下来的话,又谈不拢,那就只能忍忍了
微信聊天承诺与合同工资拆分后的是一样的怎么维权?
这种情况的话,最好把聊天记录截屏,并收集其他的证据来进行维权。
约定的工资和合同的工资不一样怎么办?
你说的是约定工资与实际支付工资不一样吧!因为合同工资就是约定工资,单位未按约定工资计发,指低于约定,属于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可以以此拖欠工资为由向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实际工资有差异,跟合同写的不同怎么办?
固定能证明劳动关系和工资薪酬的证据,如录音、聊天记录、工作牌等。
再去劳动局投诉。投诉没有效果,再去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合同上写的工资与实际发放工资不符是否违法劳动法?
劳动合同上的工资发放,与合同约定有关
第一,合同内约定的工资待遇是包含社保的,用人单位在发放工资时,应当扣除劳动者应承担的社保、公积金部分以及按照税法预扣相关税务,若劳动者最终被多扣税,次年可以在税务部门办理退税
第二,企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薪酬及发放标准,只要发放没有违反合同约定也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就是合法的
第三,如果用人单位支付的薪酬高于合同约定,属于劳动者得利,不构成违法,如果低于合同约定,则构成不足额支付薪酬,属于违法
第四,是否构成不足额,关键看合同约定,不少单位会采用底薪+绩效的方式,其中底薪按月发放,绩效进行考核。这个绩效实际上有点类似画大饼,很多情况下拿不全。但是只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合同约定,那么扣发绩效并不违法。但是扣发底薪,法律只赋予单位在劳动者因旷工,事假,病假等情况下有权依法扣除外,其他情况下,单位无权扣发,更无权对员工处罚。
总的来说,只要合同薪酬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实际发放的薪酬符合合同约定且加上扣除的社保,公积金后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属于合法发放。而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或者实际发放违反合同约定(特别是扣底薪),则构成不足额发放工资,属于违法。
举例来说,某地最低工资标准2000,A某和企业约定工资5000,其中2500是底薪,2500为考核绩效,按照业绩考核。A某的社保个人缴费550,公积金缴费个人部分500,无税金。某月,A某因为违反合同约定和公司规章制度,按照合同约定要扣发本月全部绩效,那么A某当月实际收入为2500-500-550=950,这个并不违法。
口头工资和合同工资不一样怎么办
【法律分析】
劳动合同和口头工资不一样时的处理:1、如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与用人担负责任同劳动者口头约定协商许诺的工资数额不一致,以书面的劳动合同为准;2、如果实际发放的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不一致且劳动者没有提出异议的,则以实际发放的工资为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合同上的工资和谈好工资不一样,请问这样的合同合法吗?
违法,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最好一式两份,如果只有一份的,只要有双方当事人的签字也有效。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
若主体不合格,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最好一式两份,如果只有一份的,只要有双方当事人的签字也有效,合同生效应当具备以下要件,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若主体不合格,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合同成立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往往难以从其外部判断,法律对此一般不主动干预。缺乏意思表示真实这一要件即意思表示不真实,并不绝对导致合同一律无效,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合同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同的内容合法,即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即标的等,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二是合同的目的合法,即当事人缔约的原因合法,并且是直接的内心原因合法,不存在以合法的方式达到非法目的等规避法律的事实,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所谓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形式上的要求,形式要件通常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但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将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时,便成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不具备这些形式要件,合同不能生效。当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