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炎作用的药物(几乎没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解热镇痛作用强而抗炎作用很弱的药物是什么
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
它基本上没有抗炎作用,但解热镇痛效果好,大多数感冒药都有这个成分。
什么叫做非甾体类药物
所谓非甾体抗炎药是指不包括皮质激素在内的一大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如老药中的阿司匹林、保泰松、朴热息痛、消炎痛,其次有双氯灭痛、氯灭酸、安乃近、氨基比弗等,新近相继推出有萘普生、布洛芬、吡罗昔康、塞米昔布等等数十个药物应用于临床。这类药物虽有抗炎、解毒、镇痛方面有明显不同,如阿司匹林解热作用较强,而镇痛作用若,保泰松有抗炎解热作用,仅有微弱镇痛作用,朴热息痛只有解热作用,而无抗炎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很多,包括:
①水杨酸类的阿斯匹林;
②吲哚衍生物类的吲哚美辛(消炎痛);
③吡唑酮类的安乃近,保泰松;
④2-芳基羧酸类的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
⑤邻氨苯甲酸衍生物的双氯芬酸(奥湿克、扶他林);
⑥昔康类的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⑦其他类的萘丁美酮。
到目前为止,非甾体抗炎药仍然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是指皮质激素类药物,因其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即它们都为甾体...甾体类药物虽然有极好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可引起水盐代谢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
不含抗炎药的抗生素的消炎药有哪几种?
消炎有很多种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置。
抗菌素是通过杀灭细菌来从根本上消炎。
而非抗生素类消炎药,有非甾体类和激素两种,它们是通过压制人体免疫反应来消炎。
如果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假如这时你使用激素类抗生素,会导致感染加剧。
抗生素不会降低人体免疫力,现有的青霉素类药几乎没有副作用,是最安全的药物之一。
他们之所以导致抗药性问题,是因为“滥用”,合理的使用不会有任何问题。
激素类和非甾体类通常都有多药物禁忌和副作用,滥用同样危险。
自己不懂医学常识的话,就该去看医生。
药物化学,阿斯匹林有没有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近年来发现它还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抗凝作用,广泛用于支架置入术后的抗凝治疗,它的副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环素的合成,胃黏膜修复功能下降,导致胃酸反灌引起胃黏膜损伤.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可以用奥美拉唑抑酸,减少其对胃黏膜的损伤.
酚麻美敏是消炎药吗
酚麻美敏片是一种复方制剂,并不是消炎药,酚麻美敏片的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是乙酰苯胺类药物中最好的品种。它解热镇痛的作用强,抗风湿作用弱,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由此看来,酚麻美敏片的“安全可靠”的关键因素是指对乙酰氨基酚在解热镇痛方面较少的副作用,同时也在于它的不含阿司匹林,不含咖啡 因等因素。
望采纳
具有解热和镇痛作用,但无抗炎作用药物有哪些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镇痛作用:对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中等度的钝痛效果较好,对外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其镇痛作用不是作用于阿片受体,所以,本类药物无成瘾性,产生的镇痛作用是外周性的,如水杨酸类等通过抑制pg合成而产生镇痛效应。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大多数镇痛药属于阿片类生物碱,如吗啡及可待因等,也有一些是其同类人工合成品,如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镇痛新等。它们在镇痛剂量时可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但并不影响意识、触觉、听觉等,同时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不愉快情绪也可得到缓解,这就有助于耐受疼痛。本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剧烈疼痛。多数镇痛药连续应用可致成瘾,故亦称成瘾性镇痛药,不宜长期使用。大多数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中毒剂量时可因呼吸被抑制而死亡。本类药物多数通过激动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效应,其中吗啡是阿片受体的完全激动剂;镇痛新是阿片受体的部分激动剂;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可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和呼吸抑制作用。
药店为什么没有抗炎的阿司匹林,只有抗血栓的
这种药,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是国家把它划为处方药了。
必须有医院的开药证明才可以买到
因为有副作用,我建议你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阿司匹林泡腾片英文名:AspirinEffervescentTablets汉语拼音:AsipilinPaotengPian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结构式: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
【适应症】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放入温开水中溶解后服用。口服(1)成人 解热镇痛:一次0.5,一日1~4次。 抗风湿:一次0.5~1g,一日3~4g。(2) 儿童 解热镇痛:1~2岁,一次0.05~0.1g,一日3次;3~5岁,一次0.2~0.3g,一日3次;6~12岁,一次0.3~0.5g,一日3次。 抗风湿:一日按体重0.08~0.1g/kg,分3~4次服。
【规格】(1)0.1g (2)0.5g
【注】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等详见“阿司匹林片”。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毒理】本品为非甾体镇痛抗炎药。(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2)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3)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4)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5)抑制小血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6)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1500mg/Kg;小鼠经口LD50为1100mg/Kg。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后,大部分在肝内水解为水杨酸,其血药峰溶度出现在口服后1~2小时,约为25~50?g/ml。水杨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90%。水杨酸盐结合率为65%~90%。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水杨酸代谢成水杨尿酸及葡糖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游离水杨酸及结合的代谢物从肾脏排泄。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本品可通过乳汁排泄。服用小剂量时,原形药的血浆半衰期15~20分钟,水杨酸血浆半衰期2~3小时。长期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因药物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加,此时,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增加,水杨酸血浆半衰期可达20小时以上。
【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药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μg/ml后出现。(3)过敏反应: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禁忌】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注意事项】(1)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2)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3)下列情况应慎用:有哮喘及其过敏性反应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肾功能不全时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血小板减少者。(4)对诊断的干扰:⑴长期一日用量超过2.4g时,硫酸铜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⑵可干扰尿酮体试验;⑶当血药浓度超过130?g/ml时,用比色法测定血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则不受影响;⑷用荧光法测定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时可受本品干扰;⑸尿香草基杏仁酸(VMA)的测定,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结果可高可低;⑹由于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剂量小到40mg/日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但是临床上尚未见小剂量(<150mg/日=引起出血的报道;⑺肝功能试验,当血药浓度>250?g/ml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可有异常改变,剂量减小时可恢复正常。⑻大剂量应用,尤其是血药浓度>300?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⑼每天用量超过5g时血清胆固醇可降低;⑽由于本品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可导致血钾降低;⑾大剂量应用本品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可得较低结果;⑿由于本品与酚磺酞在肾小管竞争性排泄,而使酚磺酞排泄减少(即PSP排泄试验)。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尽量避免使用。(1)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妊娠头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也有报道在人类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也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的最后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报道,在妊娠晚期因过量应用或滥用本品而增加了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2)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小儿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Syndrome)有关,严重者可致死,中国尚不多见。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故应减少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为本品可以降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生物利用度。再则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眺癌的可能。(2)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的危险。(3)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4)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溶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人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5)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本品血药浓度己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6)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性。为此,目前临床上不主张将此二种药物同时应用。(7)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本品同用而加强和加速。(8)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毒性反应。(9)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g/ml时即明显降低,>100~150?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
【药物过量】 过量或中毒表现:①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②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自尿。处理:按常规方法解救。
【贮藏】密封,在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