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的社会性(关于社会体育的问题)
体育的社会意义
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体育活动的社会性指的是什么呢?
目前我们国家体育活动的社会性质的是,让更多的大众参与到体育建设中来,提高大众的身体素质,让体育建设进入到千家万户
社会体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体育体育又称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是指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人们通常所说的群众体育,是属于体育社会学范
畴的概念,它与竞技体育属同一层次,为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在我国,群众体育通常是与竞技体育相对而言的,是除竞技体育之外的包括
学校体育在内的整个体育运动。具体来说,群众体育是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群众体育的概念作出如下表述:
群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这个概念的表述具有四层含义:
1.是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
2.是业余时间进行的;
3.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
4.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
发展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扩大体育人口,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感情,预防和治疗职业病或因职业养成的生理缺陷和机能障碍。
社会体育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亚健康体育、病患者体育、残障人体育;按组织形式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按场所分有:室内体育、室外体育、野外体育等。
参与对象的广泛性:社会体育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无论年龄、性别、爱好、职业,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近年来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不断开展,在实践上更为明确了社会体育的这一内涵。
活动时间的业余性:作为业余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社会体育发展迅猛。
活动内容的娱乐性:社会体育的活动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前提,在自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是非功利的体育活动,娱乐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参与目的的多样性:由于主体或需要的不同,社会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健身、健美、康复、休闲娱乐、社会交往、陶冶情操等多种需要。
组织形式的灵活性:由于社会体育是主体自愿参加,具有自发性和松散性特征;参与者人数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差异较大,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育局中的相应部门对群众体育进行宏观管理,人民团体中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本部门系统的群众体育,体育群体与社团在前两种组织的支持下承担和落实一些具体活动。一般地,社会体育多以个人和家庭、锻炼小组、单位、街区或健身俱乐部为载体实施。
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国家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环境的安定
什么是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通过学习,将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
主干课程包括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概论、社会体育测量方法、社会体育心理学等等。
这个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去体育公司、群众体育社团等地方工作,主要负责策划、咨询指导等工作,主要担任健身教练、业余比赛、民间体育比赛等。只要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还是很有乐趣的。
体育社会学:体育的社会化功能有哪些?
一、体育运动对人都具有强有力的性格塑造的体验
二、人们被动地内化了运动体验中所包含的“性格塑造教育”
三、从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性格塑造教育非常独特
体育社会化就是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促进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体育,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化。鼓励全社会投资兴办体育,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开发与经营体育,最大限度地引入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全民健身。
体育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可以用“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获得”等词汇来具体表现,这些词汇都意味着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化还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化的不同方面。体育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非生产性的体力活动,它或以竞技为目的,或以健身为目的,是人类普遍从事的一项活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风俗与传统,民族社会化的结果,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风俗与传统,具有民族自豪感。在民族社会化的过程中,体育运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一些重大的体育事件,总是激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在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男子单打冠军,以后,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又相继为中国夺得了几十个世界冠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乒乓球也被誉为“国球”。
在1993年,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拿起一张不起眼的小纸条,准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多少中国人都屏住了呼吸,当得知申办失利后,海内华人无不惋惜,许多人流下了悲伤的泪水;今天,在大众心目中,志行风格(指足球运动员容志行的高尚体育精神),拼搏精神,女排精神(指中国女子排球队的高尚体育精神),乔波精神(指滑冰运动员叶乔波的高尚体育精神),都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族风貌的体现和时代脉搏的表征。
超民族社会化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体育更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
1.促进作为体育运动基础的身体素质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发展。
2.通过体育运动,以相互更好的了解和友谊的精神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与和平的世界。
3.将奥林匹克原则传播到全世界,从而建立国际亲善关系。
4.使世界运动员在每四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
这些宗旨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反映了人类不断向自己的最大潜力挑战的进取精神。体育运动中的道德准则——公平竞争,也为所有参加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所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所有的人,使他们认识到:人们在竞争中可以友好相处,在友好相处中可以竞争;个人的潜力是有限的,但人永远可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发掘自己的潜力;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只有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今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实现自己各自的民族社会化的同时,也都接受了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的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moral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人们行为的标准。个人如果遵守这些标准,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也促进了这种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从孩提时的游戏开始,人们就逐渐学会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遵守规则,成为进行体育竞赛的必要条件。遵守竞赛规则,竞赛得以顺利进行,模范遵守竞赛规则者,还可以获得公平竞赛奖(如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不遵守比赛规则,要受到裁判的制裁和舆论的谴责。即便是约翰逊和马拉多纳这样的超级明星,如果违反竞赛规则(服用兴奋剂),也要被毫不留情地罚出局。人们就是在这种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下,逐渐学会了遵守体育运动规范,学会了区分竞赛成绩与体育人格的不同,并将这种学习迁移到遵守其他社会道德规范中去。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sexrole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们按照社会上普遍认为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社会习俗向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子需按男性角色要求行事,女子需按女性角色要求行事。从儿童时期开始,男孩就被鼓励从事更多的户外活动、身体接触性活动以及大肌肉群的剧烈活动;女孩则被鼓励更多地留在家里,要保持清洁,少去户外摸爬滚打。体育运动项目也根据性别做了明确的区分,表现在:
1.男女均可参加的项目比赛时分性别进行,此时,竞赛规则有可能相同,如100米自由泳;也可能不同,如排球、羽毛球、体操等。
2.男女性别分别设置项目例如,只有男子参加的项目有:拳击、冰球等,只有女子参加的项目有: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
这样的区分,似乎主要考虑的是男女生理特征的不同。这些体育活动,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角色的引导作用,如艺术体操可以充分体现女性的娇柔美,橄榄球可以充分体现男子的粗犷和强悍,使人们对相应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