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电视剧长征中的石油工人(电视连续剧石油)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 ,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在大庆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为了保住钻机,不顾左腿重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奋战3个多小时制服井喷(资料照片)。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王进喜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铁人王进喜的资料

王进喜,1923年出生于甘肃玉门亦金村。6岁时因家贫,用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8岁时给有钱人家放羊。1938年他进玉门石油公司当徒工、干活时被砸伤了腿,被厂主赶出大门,伤好后才顶了别人的名字混了个差使。当时,玉门油矿的美国技帅垄断了采油技术,王进喜在矿里干了十几年没有上过一次钻台,没有摸过一次石油钻机的刹把。他作为一个干杂活的穷工人,多少年里连铺盖卷也没混上,盖的是破羊皮,铺的是稻草。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国营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在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OOO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井队”。

那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禁运方式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而我们的国产石油量又很少,中国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极其有限的外汇从苏联进口油料。50年代末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采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因在黑龙江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王进喜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当地的马家窑,于1960年4月14日经苦干五夜五夜后,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入。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工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见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就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1964年,王进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国人大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1969年4月在党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中央委员。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

《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看完了,感觉拍得好,等不及电视播放速度,就在网上看完了。虽然导演在个别细节方面作了“现代化”的修正,以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感觉。但总体上讲,仍然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当年石油工人开发大庆的奋斗史。

最有感触的,是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老一辈革命家与石油工人,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用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大油田。“要挺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豪言壮语,展示了先辈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展示了每个英雄个人的人格、境界、心胸----。

今天看《奠基者》,之所有深有感触,一是因为我们虽然当年小少,但后来也经历了几乎同样的生活,二是因为我们是军人出身,懂得军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时应当具备的精神和气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不相信、不理解当时那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或许不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或许会认为,条件不具备时就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做。

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预料,无法准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准备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面对困难,许多人会埋怨客观环境,会埋怨他人,甚至埋怨社会。而在许多时候,恶劣的环境及困难,不是某个个人在面对,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要面对。而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话有好多年没有听人说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记得以前和人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在河里,快要溺水身亡。这个人大骂老天爷怎么弄出这么深的河,大骂周围的人不能见义勇为,不断的大骂,最后在自己的骂声中溺水而亡。与其在骂声中死去,不如奋力挣扎求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在批判“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这句话,意图证明要遵循客观规律。虽然这样思考有一定道理。但理论从来就不是空的,理论问题必须结果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埋怨、等待都是没有用的。当没有任何外界帮助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什么主观因素第一还是客观因素第一的问题,而是如果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问题。离开现实困难,离开现实问题,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人生涯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品质与意志”。在任务面前,从来没有“我不会”、“我不想”、“我不行”之类的话。军人,就意味着要去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完成任务。在军人面前没有不行。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原则,而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意志。是军队每一个军人的意志。

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红军长征就完成不了,解放战争就不能打败国民党军队,抗美援朝就不能打得美国人坐下来谈判。没有这种意志,我们的两弹就不会成功,航天事业就不可能进步。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在三无的情况下纵身一跳,跳出的是军人的品质和意志!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这句话中,蕴含着中国人无数英雄品质的沉淀,无数历史经验的沉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面临的难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类永远是在克服无数的困难中发展着。不同时代的各个家庭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延续。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这种精神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就会坦然面对一切,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当一个人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时,就会变得没有快乐,永不知足。而当有了正确的精神之后,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生才会变得充实,生活才会变得快乐。

距离大庆开发建设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进步。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石油部门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公司的领导们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怎么样了?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领导怎么样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样了?我们的年轻人怎么样了?

想想历史,比比前辈,我们今天是否还有这种精神?

王进喜身先士卒,口中喊着劳动号子是什么?

在电影《铁人》中,王进喜带着钻井队在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安装设备时,一根缆绳突然断开,在没有工程机械的艰苦条件下,王进喜身先士卒,口中喊着劳动号子:“呦嘿,一声吼啊,呦嘿!地球也要,呦嘿,抖三抖啊,呦嘿!”带领钻井工人把钻机架了起来。

紧急需要 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看完了,感觉拍得好,等不及电视播放速度,就在网上看完了。虽然导演在个别细节方面作了“现代化”的修正,以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感觉。但总体上讲,仍然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当年石油工人开发大庆的奋斗史。

最有感触的,是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老一辈革命家与石油工人,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用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大油田。“要挺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豪言壮语,展示了先辈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展示了每个英雄个人的人格、境界、心胸----。

今天看《奠基者》,之所有深有感触,一是因为我们虽然当年小少,但后来也经历了几乎同样的生活,二是因为我们是军人出身,懂得军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时应当具备的精神和气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不相信、不理解当时那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或许不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或许会认为,条件不具备时就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做。

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预料,无法准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准备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面对困难,许多人会埋怨客观环境,会埋怨他人,甚至埋怨社会。而在许多时候,恶劣的环境及困难,不是某个个人在面对,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要面对。而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话有好多年没有听人说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记得以前和人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在河里,快要溺水身亡。这个人大骂老天爷怎么弄出这么深的河,大骂周围的人不能见义勇为,不断的大骂,最后在自己的骂声中溺水而亡。与其在骂声中死去,不如奋力挣扎求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在批判“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这句话,意图证明要遵循客观规律。虽然这样思考有一定道理。但理论从来就不是空的,理论问题必须结果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埋怨、等待都是没有用的。当没有任何外界帮助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什么主观因素第一还是客观因素第一的问题,而是如果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问题。离开现实困难,离开现实问题,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人生涯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品质与意志”。在任务面前,从来没有“我不会”、“我不想”、“我不行”之类的话。军人,就意味着要去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完成任务。在军人面前没有不行。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原则,而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意志。是军队每一个军人的意志。

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红军长征就完成不了,解放战争就不能打败国民党军队,抗美援朝就不能打得美国人坐下来谈判。没有这种意志,我们的两弹就不会成功,航天事业就不可能进步。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在三无的情况下纵身一跳,跳出的是军人的品质和意志!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这句话中,蕴含着中国人无数英雄品质的沉淀,无数历史经验的沉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面临的难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类永远是在克服无数的困难中发展着。不同时代的各个家庭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延续。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这种精神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就会坦然面对一切,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当一个人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时,就会变得没有快乐,永不知足。而当有了正确的精神之后,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生才会变得充实,生活才会变得快乐。

距离大庆开发建设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进步。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石油部门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公司的领导们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怎么样了?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领导怎么样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样了?我们的年轻人怎么样了?

想想历史,比比前辈,我们今天是否还有这种精神?

  电视剧长征中的石油工人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才会变得快乐。 距离大庆开发建设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进步。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石油部门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公司的领导们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怎么样了?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领导怎么样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样了?我们的年轻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可能会不相信、不理解当时那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或许不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或许会认为,条件不具备时就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做。 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预料,无法准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准备的就是自己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劣的环境及困难,不是某个个人在面对,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要面对。而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话有好多年没有听人说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记得以前和人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在河里,快要溺水身亡。这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铁人”王进喜。王进喜 ,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辈革命家与石油工人,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用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大油田。“要挺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豪言壮语,展示了先辈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展示了每个英雄个人的人格、境界、心胸----。 今天看《奠基者》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