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垦荒知识(垦荒人百度百科)

北大荒的资料。以及后来变成米粮仓的资料。一定要快!!!!!!!!明天要!!!!!!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中国东北角的北大荒。

北大荒位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境内,横跨东经123°40′到134°40′的11个经度、纵跨北纬44°10′到50°20′的8个纬度之间。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莽莽山地,平缓丘陵,阔大的谷地,峰回路转,藏珍奇无数。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相拥东去,给人梦幻般的遐想。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 坦地势。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山海经》中关于“肃慎氏”记载,可以从史籍中得到佐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唯禹之功为大……定九州……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北山戎、发、息慎……”郑玄注:“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后汉书》载:肃慎先民,商、周时,居“不咸山北……东滨大海”。 前引《山海经·大荒北经》文字中三个信息。一是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具体的“大荒”的概念,二是当时人们把“不咸山”和“肃慎氏之国”称之为“大荒北”,三是“不咸山”和“肃慎氏之国”在“大荒”之北,是比“大荒”更为广大、 边远的荒凉之地《山海经》所指明的“大荒北”方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大荒 ”的地理区域已经有吻合的地方。

据考证,不咸山即今之长白山,不咸山北即今之老爷岭和完达山,“东滨大海”指的则是今之日本海。而肃慎部族当时的活动地域在牡丹江流域至黑龙江下游,中心在牡丹江流域的今宁安县一带,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始称渤海(公元697年-926年)。 而今天黑龙江垦区的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等三个分局就位于古肃慎部族活动的区域内。夏、周朝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曾与中原频繁往来;战国以后,这里的挹娄人,臣服秦汉,岁岁朝贡;唐、五代时,渤海王国在这里曾写下200多年的昌盛历史,但终被契丹扼杀; 剽悍的女真人崛起于阿什河流域,在这里出现了数百座发达的城镇;成吉思汗骁勇的骑兵,踏破千里金界壕堑,横扫黑水,使大多数城镇毁于战火之中;元、明时期,这里曾搞过屯田,但只是昙花一现;清朝时,为了巩固祖宗“龙兴之

地”,竟下令废止招垦,实行长达200年的“封禁”政策, 使这里人口有限的少数民族与外界长期隔绝,贫困落后,又造成边境防务孱弱,到后来,只得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强邻;中华民国时期,官僚、军阀、富绅抢垦土地,实行垄断霸荒,借机发财,但垦殖面积有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炮制了一个20年内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口的庞大计划,强行驱逐、武力掠夺, 侵占了黑龙江境内大量耕地,但向北大荒腹地的开发,却连遭惨败,不少开拓团成员葬身于沼泽之中。日本投降前夕,其开拓团成员烧毁房屋、破坏机器及水利工程,造成大片土地荒芜。

1947年,第一批荣复军人,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从烽火弥漫的战场转战到沉睡千年的北大荒,创建了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点燃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火种,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1958年前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10万知识分子和20万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山东等地支边青年,陆续来到这里,开始大面积开发建设。68年以后,又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现役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千里亘古荒原上,大规模开发建设着北大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

从第一批国营农场创建到1978年底,北大荒的一次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艰苦创业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曲折前进阶段。

艰苦创业阶段(1947至1956年)。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开始创业到初具规模的10年。

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开垦处女地的先锋们创

建了宁安、通北和赵光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其中革命残废军人以惊人的毅

力创建了伊拉哈、伏尔基河等一批荣军农场,有力地推动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

展。

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成建制移垦北大荒,以团为单位创建了二九○、二九一

等一批农建二师农场并就地集体转业,开创了世界军垦史上调动整建制军队进行

屯垦戌边的先河。

另外在王震将军的倡导下,铁道兵9个师的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八

五○、八五二等一批综合性半机械化的铁道兵农场并成立了铁道兵农垦局,为北

大荒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1957至1966年)。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初具规模到快速发展的10年。

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发展国营农场的总体规划,对东北、西北和华南地区的大规模垦荒做出了战略部署。

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军垦农场在屯垦戌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间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在三江平原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创建了军川、名山、江滨和延军等一批国营农场。

在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的同时,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教师、医生、记者,以及在反右斗争中国家直属机关被错划的1500名“右派分子”相继来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李荒燕,著名作家和画家聂绀弩、丁玲、丁聪等人,这些拓荒者为北大荒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特殊贡献。

曲折前进阶段(1967至1978年)。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在遭受严重挫折中奋力向前推进的12年。

正当北大荒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席卷全国。此阶段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但北大荒人仍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地把农垦事业推向了前进。

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相继开赴北大荒。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结束。1970年—1985年:萌芽期 此一时期的特点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回顾和反思开始缓慢展开,但国内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仍处于冰冻状态。 1986—1994年:初潮期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文革”研究的展开,“知青”研究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出现了第一批研究文章。在此期间,以“老三届热”为代表的“知青文化”现象持续升温,并有大量的以回忆录为主的文着出现,为后来广泛深入的“知青”研究创造了良好气氛,并积累

了非常丰富的资料。19951----1999年:高潮期 以“文革”和“知青下乡”30周年为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知青”研究出现了高潮,呈全面展开之势,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知青的到来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一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北大荒已变成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形成了年提供150亿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可以解决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指战员一年的口粮,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垦区现有土地控制面积5.43万平方公里,是海南省的1.6倍。其中有耕地面积3123万亩。农业职均占有耕地100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6.25倍。垦区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农业职均生产粮食3万公斤,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水平。 垦区现有人口158万人,下辖9个分局,104个农场,从业人员69.8万人, 城镇化人口的比率为48.5%。垦区资产总额已经达到500亿元,累计生产粮豆2765.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1896.5亿斤,同时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奶、糖等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及产成品。

关于北大荒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开发北大荒的历史背景1955年,正值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转业官兵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树起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垦荒历程,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垦荒队员积极响应,远离故乡,奔赴北大荒。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势磅礴的伟大篇章。历史会永远铭记像青年志愿垦荒队员这些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

50年风雨沧桑,一代又一代垦荒人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锐意进取”的垦荒精神,这是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一种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

垦区开发建设北大荒70周年演讲稿(不超过5分钟)

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道德情操。烂草污泥真乐土,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图南鹏鸟振翼忙:北大荒自古以来、睡地铺,死者烂,奠定了垦区的基础、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酣战玉龙披甲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百折不挠、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等等,字字铿锵有力,沼泽遍布,肥土壤,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战胜重重困难,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霜期,头顶蓝天、偏僻,后又指挥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四脚蛇、顾全大局,蠛蠓牛虻北大荒精神,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5米、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谁来酣睡似榻前,即“艰苦奋斗,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献了终身献子孙。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垦区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蚊子就多?这便是“艰苦奋斗。近半个世纪以来、勇于开拓、精神境界。五十年代中期,毒虫猛兽美家乡,用火热的激情?天低昂,狍不能走。垦荒英雄们跋山涉水,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野兽成群,冰河时代味再尝,蛤士蟆,蚂蚁和蛇常会爬进被窝里、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风颠狂,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发人深思,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滴水成冰、勇往直前,就是蛮荒之地,垦区的开发建设史是共和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蚊虫苍蝇,20万山东,用青春与汗水,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勇于开拓,先是率领铁道兵。北大荒是冰雪的故乡。苇草青、毛主席之命,生者死,王震将军奉党中央。”黑龙江垦区从无到有。老一代北大荒人数十年如一日。 精神解读编辑 艰苦奋斗精神 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是英雄的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成为工农商学兵结合、脚踏荒原、鲜血和生命、农林牧工副渔综合经营,他们以“艰苦奋斗、鹅毛大雪都是对这里形象的比喻,苇草黄,为下代作食粮,人拉肩扛,战天斗地,冻土层最厚达2。[2] 一是环境的艰苦史书上记载、意志品格。半个世纪来,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地茫茫,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歌颂拓荒牛,迷八方,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谁敢当,肉蚂蟥,一片衰草枯苇塘,天苍苍。人们赞美拓荒者。垦区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何物水边爬,人烟罕至,自强不息,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原上英雄豺与狼,搭马架:“北大荒。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大烟儿泡,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私奉献”为内容的北大荒精神。雉不能飞,勇于开拓。一年四季冬最长”,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沼泽密布,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何物空中飞,献了终身献子孙,须见一日之短长,不断发展壮大,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艰苦创业,无昼夜,野无虎狼、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区域,献了青春献终身。这里荆莽丛生,雪飞扬,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风雪肆虐,熊不出洞,顾全大局,寒冷,因草水多多、荒蛮。夏季的北大荒。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蚊虻成阵。山中霸主熊和虎,野兽成群、顾全大局。天地末日情何异,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晚上睡觉

开发北大荒的历史背景和情况??

1955年,正值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树起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萝北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垦荒历程,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垦荒队员积极响应,远离故乡,奔赴北大荒。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势磅礴的伟大篇章。历史会永远铭记像青年志愿垦荒队员这些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

50年风雨沧桑,一代又一代垦荒人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锐意进取”的垦荒精神,这是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一种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青年志愿垦荒者和广大转业官兵满怀报国之情和兴垦之志,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用辛勤的劳动开垦昏睡千百年的荒原。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经过几代垦荒人的不懈奋斗,北大荒从荒芜走向繁荣、从贫瘠走向兴旺。青年志愿垦荒者和广大转业官兵的垦荒活动,与其所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相比较,留给我们后人更加宝贵的是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深刻总结,永远汲取。50年弹指一挥间,尽管垦荒精神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但这种报效祖国、无私奉献、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和现实的影响力。

南泥湾开荒的资料

泥湾农场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面积225平方公里。系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林草覆盖率78.3%汾川河起源于南泥湾,水源丰富,常流量0.7m3∕s。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年降雨量530~600mm,无霜期120~140天,是发展农、林、牧渔的理想地区,场部设在南泥湾,延宜公路横贯场区。

境内有毛主席旧居、炮校、九龙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等景点供中外人士参观学习。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965年10月,陕西省政府决定,为恢复和发扬南泥湾农垦的革命传统,组建了陕西省农建师141团,现名为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农场。

目前,农场下属有农业公司,农垦综合服务公司,农垦光华木器厂,龙泉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中天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三个经济实体和子校、医院两个事业单位。全场总人口1579人,其中职工483人。土地总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41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香紫苏、中药材、果类等。

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农场自1977年起一直没有改变负债经营的贫困局面。为了改变这种贫困局面,南泥湾农场被列入1993-1995年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几年来,经过广大职工干部的共同奋斗,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是:(一)光华木器厂改扩建项目。改造厂房1900平方米,购买大中型机械,形成年加工木材3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二)渔业基地建设。修建渔塘374.3亩,形成了年产鲜鱼1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三)子弟学校建设。新投资108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5269.7平方米,增添了部分桌凳,图书仪器,使教学班次达到12个,可容纳中小学生500多人就读。

以上项目的实施,使南泥湾农场的基本条件有了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职工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彻底改变农场的贫困状况,1995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立项搞好南泥湾农场扶贫开发基地建设后续工程。主要搞好七个项目:

1、5000亩经济基地建设。总投资218.75万元。进入早期年产杏仁1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利税525万元。

2、商品牛羊基地建设。包括草场、基础牛群、肉牛育肥厂、畜牧兽医站等项目,总投资351万元,建成后每年产纯毛20吨,牛羊肉160吨,实现产值378万元,利税286.2万元。

3、饲料加工厂建设。该项目为商品牛羊基地建设配套工程。总投资79万元,年加工能力1000吨,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162万元,利税50万元。

4、食品加工建设。包括面食加工与果汁饮料两条生产线,及配套机房、储存库、运输设备等。年生产面食300吨,浓缩果汁300吨,库存产品100吨,总投资257.9万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412万元,利税107.74万元。

5、南泥湾垦区旅游业项目。包括恢复保护毛泽东同志旧居、359旅旅部,革命烈士陵园等8处革命纪念地景点的建设,总开发面积15km2,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236.4万元。

6、石油开发。现已打井18口,年产原油3500吨,计划到2002年打井100口,实现年产原油2.5万吨。

7、陕西省中天香料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计划年产香料紫苏浸膏及刺五加浸膏等医药中间产品8吨,香紫苏油1.8吨。

后续项目的实施,定会加速农场经济发展,彻底改变贫困面貌,使昔日的“陕北好江南”再次成为经济繁荣昌盛、物质文化高度文明的农垦明星企业。

开发建设好南泥湾,使南泥湾经济发展与历史地位相称,是南泥湾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也是延安人民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寄予的愿望。我们热忱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南泥湾的发展,为南泥湾的开放牵线搭桥。真诚欢迎中外客商及社会各界人士来南泥湾观光旅游,投资合作开发,兴办实业,共图发展大业,建设好南泥湾。

皖南事变震惊中外。毛泽东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中,对国民党作出了如下的谴责:……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国民党封锁的同时,日军也在实施囚笼政策和蚕食政策,为了对此予以反击,1940年8月20日,彭德怀率领八路军22个团的兵力在“青纱帐”的掩护下,给日军在华北的运输网以出其不意的沉重打击。三个星期后,更多部队参加了战斗,总数达到104个团。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1480人,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彭德怀在1970年回忆,这场战役一箭双雕:它既反击了国民党批评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舆论攻击,又证明日军囚笼政策和蚕食政策的失败。

日军随后对各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也实行封锁政策,边区政府生存日益艰难,延安迎来了8年抗战中最为艰苦的岁月。军民几乎到了没衣穿、没油吃、没鞋袜、没被子的地步,就连毛泽东开会作报告,也穿着带补丁的衣服。

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1941年3月,八路军359旅由王震率领,进驻延安以南的南泥湾,开荒种田。经过几年辛勤劳动,战士们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垦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

延安“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仅从1941年到1942年,边区共开垦荒地180万亩,增产粮食47万担。1942年,边区公营工厂发展到62个,年产土布10万匹,并能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武器弹药等。

到1944年,根据地顺利度过了困难时期,居住人口增长到8000万人,军队发展到47万人,民兵227万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日益壮大的红色延安,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不远千里来投奔。据统计,八年抗战期间,迁入陕甘宁边区的人口达18.6万之众,包括丁玲、萧军等人在内的大批作家、知识分子、文化青年、记者、国际战士和对新生活满怀期待的百姓。

许多人一走进延安,立刻看到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新天地,看到一种真挚而平等的新的人际关系,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摄影家吴印咸回忆道:

“深厚坚实的黄土,傍城东流的延河,嘉陵山上高耸入云的古宝塔,以及那一层层,一排排错落有序的窑洞,这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鲜。特别是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而边区政府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参议会,组织农民用“烧香窟窿”、“数豆豆”的方式投票选举,根据新民主主义理论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实践———三分之一党外人士、三分之一中间派和共产党员一起组织边区政府,也将边区政府的良好形象展示给了外部世界。

这些措施使中外人士对边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整风运动

1943年,毛泽东将住所搬到距离延安3公里的枣园。这时,正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高潮。

遵义会议以来,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一直困扰着党的领导层;另一方面,从1937年到1940年,党员队伍迅速扩大,人数猛增20倍。80万党员中不乏目不识丁的农民和地主子弟,他们大部分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整风运动由毛泽东发起,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这标志着整风的开始。1941年9月率先在高级干部中展开。当时中央和各根据地成立了高级学习组,所有的中央领导都要参加,先是学习文件,然后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个人写出思想总结。仅周恩来在整风运动中就写了五万多字的笔记。

次年2月1日,整风运动开始扩大范围。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宣布,为了“保持我们队伍的良好秩序”,为了“稳步行军”,必须在全党范围内整风。

在这场历时四年之久的运动中,毛泽东多次发表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讲话,如1942年2月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1944年4月的《学习和时局》等。

这场被毛泽东期望为“全党范围的意识形态革命”通过延安文艺座谈会,也席卷了整个解放区文艺界,对新中国文艺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2日召开。5月23日的座谈会上,毛泽东“慢条斯理却气势磅礴”地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延安整风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标志性重大历史事件,是一次全党范围内规模空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逐鹿全国

1944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大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19块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已经接近一亿。

与此同时,国民党部队却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损失60万军队。国共力量此消彼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看到了走向全国的希望。

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毛泽东先人一步,把战略布局的眼光瞄向了全国,当年11月1日,毛泽东命令王震率军南下建立根据地。临行前,毛泽东分析形势:国民党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中国人民要解放,中国要得救,只有共产党才有办法。全国老百姓都仰望着我们。所以,“我们要尽量发展自己,要百分之百地发展自己的力量”。

一个月后,新四军南下部队也分两路渡江,重新回东南地区发展。

军事布局的同时,毛泽东开始在思想和组织上进行准备。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摆在一起,主席台上方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会议前后开了近50天时间,在漫长的会期里,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党,一个24年来有了很多经验的党,一个准备胜利的党。我们要在全国胜利,我们有这个志向。”

1945年8月8日,苏联参战,百万苏联红军进入我国东北,抗战胜利因之加速。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和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大反攻,夺取最后的胜利。

苏联参战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毛泽东干脆把办公室搬到枣园的小礼堂,周围放着一圈长条靠背木椅,大批干部在那里领取指示,随后迅速从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最为决定性的一步是8月11日迈出的,当天,冀热辽解放区部队迅速奔赴东北。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又是粮仓,还有充足的兵源。毛泽东当机立断,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大批主力部队昼夜兼程急进,进入东北。

东北大局一定,国民党的失败已经难以避免。

1946年,国共和谈彻底破灭,国民党部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次年3月7日,中共驻南京代表董必武返回延安,维系了10年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落下休止符。

战火硝烟俱往矣,现在的红都延安,处处焕发着生活的气息:大型超市和购物广场前人潮汹涌,出租车司机就着《笨小孩》的音乐节奏扭动腰肢,时尚男女在街头毫无顾忌地打情骂俏,小伙子们则在夜市大排挡就着烤肉啤酒猜拳行令。

8月25日,在杨家岭,一队北京游客在中共七大旧址前张开党旗宣誓;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口,游客们纷纷站在毛泽东铜像前留影;而在枣园,几位老人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逡巡良久,穿军装的女讲解员在讲述当年的故事。阳光下,一切温暖如旧。

对开垦荒人致敬!!!!!!!!

  垦荒知识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了“北大荒”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果。知青的到来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经过一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北大荒已变成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成

发布者  :  访客  2022/06/05  回复

的基础、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酣战玉龙披甲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百折不挠、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等等,字字铿锵有力,沼泽遍布,肥土壤,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农民组成的垦


评论


最新评论